close

有感於這兩年無論在台灣,或是國外的閱聽大眾,總是受到假新聞的干擾,
鼓起勇氣做了一些整理,希望提醒自己無論對人、對事都不要太快下結論。


(1)  你相信虛擬世界裡流傳的「假新聞」居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殺死一個人嗎?

 

(2) 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,取得資訊變得更加容易,每當事件發生,社群媒體上除了轉貼、瘋傳相關訊息外,
還會出現事件懶人包,讓大家更容易了解某件事的來龍去脈,只是這些廣泛傳遞的消息,都是真的嗎?
如果這是不正確或是刻意誤導人的「假新聞」,又會發生什麼事呢?

 

(3)  2018年七月在印度有個工程師,就是因為瘋傳的「假新聞」而喪命!
原來在印度綁架小孩的事件時有所聞,加上當時通訊軟體流傳該區域有綁架孩童的人蛇集團,
誤信謠言的村民們,將外出野餐的工程師當成綁架犯,群情激憤又未經查證之下,
兩千多名村民瞬間變成暴民,將工程師痛毆致死,就連聞訊趕來勸架的警方,也受到波及。

 

(4)  其實這件事發生前,印度政府就曾要求網路社群媒體杜絕謠言和假消息,
然而憾事還是發生了,由此可見「假新聞」的影響力之大,
已經超過我們的想像,甚至凌駕於「真新聞」之上。

 

(5)  你一定很好奇「假新聞」明明沒有經過證實,為什麼大家卻更願意相信和轉發這些消息呢?
原因至少有以下兩個:

 

(6)  第一:回音室效應(同溫層)──在社交媒體上只與想法相近的人交流,
所以在各種議題上時常得到偏頗的結論。與自己想法相近、氣味相投的人來往,本是一大樂事,
網路媒體又帶來了便利,使得一群人每天大量分享性質相同的消息,
其目的通常是用這些消息來認證自己原來就形成的見解,
因此他們沒有太多機會接受到不同的觀點,也排斥不同的觀點。

 

(7)  例如在美國大選時,川普的支持者就對那些對希拉蕊不利的假新聞接受度非常高,
但對川普不利的假新聞則接受度非常低,而希拉蕊的支持者則完全相反,
這顯示出假新聞的效果取決於個人先入為主的成見,換句話說,在「回音室」裡的人,
本來就傾向接受和自己偏好一致的消息了。

 

(8)  第二:假新聞從標題到內容極具爆發力;標題經常能挑起讀者好奇心去點擊它,
例如「○○一句話,震驚十億人」、「讀完這篇文章,全世界都沉默了」、
「這樣做多活十年」這些故意隱藏資訊、誇張失實的文章標題,是不是看起來很眼熟?

 

(9)  為了取信於人,這些標題聳動的連結,內容圖文並茂,有些會附上影片,
還會引用名人或研究機構來為自己背書,如此一來便符合一般人的期待──「有圖有真相」和「名人加持」
所以當一個人相信、覺得有理之後,進而轉貼,假新聞在短時間內就輕鬆獲得一個免費的運輸站,
而且轉發、分享這個動作,既簡單又省時,但是查證消息的來源與真實性,
卻是吃力費時的苦差事,一般大眾會如何選擇,其實都在意料之中。

 

(10) 談到這裡,或許有人認為我們應該以法律來制裁這些製造「假新聞」的人和媒體,
可是法律在此猶如雙面刃,若罰則太輕,達不到嚇阻的作用,倘若法令過於嚴苛,
往往又會禍及無辜,不利資訊流通,權衡言論自由、知情權等因素下,
政府只能被動地要求網路社群媒體自律,這也是內容農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原因之一。

 

(11) 網路社群媒體上的資訊可能有誤,那傳統媒體,就不會出錯嗎?
雖然傳統媒體可信性是較高的,然而在拚快、搶獨家的壓力下,
往往來不及審查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海量資訊,通常會選擇先上新聞稿,再來過濾查證,
若此時新聞內容有錯,編輯雖然會趕緊修正,但錯誤的訊息可能已經網路媒體上流傳了。

 

(12) 更讓人擔憂的是,隨著資訊科技高度發展,迎來了大數據時代,透過點擊量與停留在頁面的時間,
統整後作出的分析數據,使得有心人士極易掌握閱聽大眾的喜好,並做出投此所好的假資訊,
進而達到帶風向、操弄事實的目的,而無心的人也可能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成為幫凶,
「工程師之死」只是冰山一角,那我們身處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,又該如何自處?

 

(13) 既然杜絕假新聞難以實踐,培養自身媒體識讀的能力,顯得至關重要,
下一次當我們又接收到似是而非的訊息時,先別急著按讚分享,
不妨先查證資料來源,評估可信度後再來行動,如此方能不再當假新聞的運輸站,而是終點站。

 


參考資料

  1. 香港01  〈假新聞有傷害誰嗎?〉
  2. 《看》雜誌 第184期   〈比真新聞更具影響力的假新聞〉
  3. iThome   〈終結謠言〉
  4. The New Lens關鍵評論   〈不看你絕對後悔:假新聞背後的「真相」〉
  5. 東方online〈假新聞影響大〉
  6. Let’s News 逆思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動詞動吃的羽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